南京江北新區:“城市血管”地下安家

2154
發表時間:2017-09-12 16:47

南京江北新區正在建設國內最大規模的地下綜合管廊。市政管線從地面移到地下,會對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建設的錢從哪來?管廊建成后歸誰管?19日,記者探訪該地區地下綜合管廊示范段建設現場,尋求答案。

  9類管線共享一個“家”

  在江北新區核心區浦輝路上,大型挖掘機正在作業,開挖深度有六七米,已完成施工的路段近百米。這百米路段下有5艙,均由10寸厚的鋼筋混凝土墻隔開。5艙并行,分別寫著“環衛醫療艙”“綜合艙”“燃氣艙”,以及“雨水箱涵”“初雨收集箱”。

  江北新區核心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設計方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設計負責人李威介紹,江北新區綜合管廊二期工程全長53.41公里(一期已于江北新區成立前建成10公里),示范段2公里。5艙總寬13.5米,有六車道寬,每個管廊高3.5米—4米,比一層樓高。

  “環衛醫療艙”為全國首創,內置垃圾管、熱力管和污水管。垃圾管為真空管道,輸送醫療垃圾及生活垃圾,為核心區在建的國際健康醫療城配套,以減少污染,減少運輸車輛。通過地下管道運送固體垃圾,日本和德國有先例,但在國內這還是首次。

  熱力管運送的是30多攝氏度的熱水,熱水來自江水熱源泵站,核心區各樓宇實行能源集中管理,江水熱源是重要的能源來源。“環衛醫療艙”內還有污水支管,污水干管深埋地下10米,單獨鋪設,不入廊。

  “綜合艙”規劃的是電力管道、通訊管道和自來水管。“燃氣艙”只輸送天然氣,最大限度保證安全。整個管廊抗震八級。

  示范段內電力、電信、給水、中水、垃圾、污水、雨水、燃氣、空調熱力管等9種管線入廊,全國首例。

  地下綜合管廊是當前城建熱點。2013年,全國啟動36個大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2014年,我省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去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江北新區加快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江北新區規劃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初步規劃建地下管廊241公里,核心區的53公里計劃5年建成投用。

  為雨水再造一條地下河

  “會呼吸”,是江北地下綜合管廊一大亮點。

  管廊中有“雨水箱涵”和“初雨收集箱”,兩個管廊下方還有“雨水調蓄池”。各地建設的雨污分流系統中,初期雨水收集是個大難題。降雨初期,空中、地面的大量灰塵和重金屬等污染物被雨水沖積匯聚,被視為“最臟的水”。“最臟的水”經雨水管進入河道,成為一大污染源。

  李威介紹,綜合管廊將分段建設大型海綿節點,降雨通過雨水井和市政雨水管,先進入“雨水箱涵”,通過海綿節點的閥門,再進入“初雨收集箱”,進入污水管道,最后流入污水廠處理。當初期降雨超過5毫米,雨水“不臟”了。這時“雨水箱涵”收集的水,將通過海綿節點的自動調節閥門進入“雨水調蓄池”,這時的雨水相當于“中水”,可儲存,也可通過連通管道灌溉青龍綠化帶或排至河道。6公里長的管廊里,儲存中水3萬立方米,接近玄武湖容量的1/10。

  住建部規定,建設海綿城市的一大要求是雨水收集量達70%。按常年降雨量測算,江北新區地下綜合管廊能收集到降雨量的50%,其余雨水可滯蓄于海綿化處理的地表和河湖。

  江北新區241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將納入總調度中心統一管理,調度中心在四大片區分設4個監控中心。通過三維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統,所有管廊及廊內所有管道的運行數據全部實時進入總調度中心,遠程實現點上監控。具有開創意義的是,江北地下綜合管廊引入大數據分析,經過幾年運行,管理系統能自動對潛在風險進行預判,給出預案。

  引入第三方“大管家”

  市政管線被譽為“城市血管”,這種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被視為解決管道安全隱患、集約利用地下空間、避免“拉鏈”馬路的最佳解決方案,是“城市血管”穩固的“家”。同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也被視為是繼軌道交通之后拉動投資的重要領域。

  初步測算,江北地區1公里長的管廊投資額為1億左右,核心區53公里預計投入58億元。

  錢從哪來?江北新區采取PPP模式,向社會招標,組建專門公司實施核心區地下綜合管廊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這家新公司名為南京市江北新區廣聯管廊建設有限公司(下稱廣聯管廊),公司副總經理李云明介紹,中國鐵建總公司和中國鐵建總公司第十七局作為聯合體競標江北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并中標,并與江北新區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共同出資組建廣聯管廊,它們分別占股40%,江北新區公共工程建設中心占股20%。廣聯管廊將負責地下綜合管廊從設計到運行維護的所有事務。

  李云明表示,管廊投資如何收回,最讓社會資本擔心,但公司判斷地下綜合管廊是新城新區建設的熱點。從建設走向維護,也是公司拓寬業務的需要。根據合同,廣聯管廊負責53公里綜合管廊的投資、建設,并負責20年運營,享有其間收費。管廊向各管線單位收取入廊費、管理費。地下綜合管廊及廊內所有管線由廣聯管廊負責管理、維護。目前,各地普遍的做法是入廊管線由產權單位自行管理。

  在江北新區和廣聯管廊簽定的合同中已明確收費不足投入部分,由江北新區全口徑補足。目前,省內蘇州、無錫和南京已建成地下綜合管廊并投用,這3市現有管廊還未能收費。省內最早的地下綜合管廊已運營7年,投資方還未從管線單位收到1分錢費用。看來,吸引社會資本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還需相應的配套政策及法律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