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供水技術創新讓合肥“創造”出新水廠1163
發表時間:2017-08-30 16:46 面對日益嚴峻的夏季高峰供水形勢,合肥供水集團力求在保證安全、水質的前提下,提高全市日供水能力,滿足居民夏季高峰用水需求。日前,記者從供水集團了解到,合肥在二次供水方面實現了技術創新,大大提升了供水保障力,并開創引領國內二次供水模式的整體新格局。 技術創新帶來二次供水新飛躍 隨著合肥經濟和社會的飛速發展,二次供水用戶數量快速增長,合肥二次供水高層建筑大都采用水箱加變頻的供水方式,即在水箱沒水時進行即時補水,“用多少、補多少”。聽上去,這種方式可以讓居民用水“高枕無憂”,可實際上卻沒有充分發揮水箱的調蓄作用,特別是在早晚供水高峰期,水箱會從供水管網“搶水”,從而使管網泄壓,提增制水生產需求。 為有效控制供水管網壓力平衡,緩解高峰供水壓力,充分發揮水箱儲水及調蓄作用,經過科學研究、分析論證,在水箱進水管處加裝電動調節閥,根據用水時段、水箱水位高低對水箱進水進行控制,實現了二次供水泵房低峰蓄水以降低市政主管網壓力、高峰出水以減少市政管網用量,滿足用戶需求的錯峰供水自動調控模式,實現了技術上的一大創新。 自2015年4月錯峰供水試點工程啟動至今,經過不斷摸索,攻堅克難,已分批次進行試點并開始全面的泵房改造,成功改造后的區域錯峰供水成效顯著,實現了“小投入、大效益”。合肥供水集團明確規定:合肥市2016年11月1日后新建,且二次供水水箱容積大于50立方米小區,必須實行錯峰供水技術。目前,合肥供水集團接管的二次供水泵房共有近900個,錯峰供水“復制”后,產生效能相當于為我市新建了一座日供水能力20萬立方米的水廠。 利用清水池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各個水廠清水池的有效容積,那豈不是等于為合肥用戶又新建了一座‘水廠’嗎?”在合肥供水集團2017高峰供水形勢專題研討會上,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董事郭星明確了下一步制水生產和供水調度的工作思路。 “其實每天的清水池蓄水量可以分為三個狀態,分別是‘收大于支’、‘收等于支’和‘收小于支’,如果能夠充分研究好這三個狀態與用戶用水需求之間的關系,最大程度利用清水池的剩余蓄水量,就能實現在最高峰供水時進一步釋放產能,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目標。”郭星表示。 在保證安全和水壓的前提下,如果進一步降低清水池的下限控制水位,充分發揮清水池的調蓄能力,可在“收小于支”時,助高峰供水一臂之力。 以合肥市五水廠為例,日供水能力為50萬立方米的五水廠共有四座清水池,水位調節范圍一般在2.3-3.8米之間。而當供水高峰來臨時,在保證安全和水質的前提下,將安全下限水位(即日調節水位下限)降到1.0米,可增加調蓄水量約1.6萬立方米,再算上二、三、四、六等水廠以及早晚各一次的供水高峰,共計每日可多出約10萬立方米的調蓄水量,大大增加供水保障能力,這也就是第二座“新水廠”的真身。 合肥供水人的“工匠精神”帶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的飛躍式提升,讓合肥的每一個人都能用上優質水、放心水、幸福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