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1007
發表時間:2018-03-12 18:05 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起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和發展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它以文 化為管理的根本手段,在企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務院國資委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出臺了《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做強做大的迫切需要;是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建設高素質員工隊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舉措。中央企業必須在提高效益、促進發展的同時,在建設先進企業文化中發揮示范和主導作用,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备鶕醒牒蛧鴦赵旱闹甘荆鶕髽I改革發展的實際,以先進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的和諧發展,是開創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的當務之急。 先進的企業文化突出表現為:良好的經營環境和社會形象,職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素質能力,科學的管理理念和制度體系。其中“人”是核心、是主體、是關鍵。把“人”的問題解決了,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了,企業文化的激勵功能、協調功能、整合功能、傳播功能就發揮了作用。因此,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核心和價值基礎,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早在古希臘,普羅泰戈拉就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的文藝復興,又把對神的崇拜轉向對人自身的崇尚。馬克思主義進而揭示了人的本質,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我黨歷代領導集體先后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正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基礎。就國有企業而言,強調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以職工群眾為本,把職工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存權利和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圍繞人的潛質潛能發掘、素質修養提高和理想價值實現而組織開展的教育管理活動。其過程,就是用文化的手段,對人進行智能的整合與轉換的過程,就是通過人的自我認識、自我修煉、自我創造,實現企業自主經營、自主創新、自主發展的過程。要加快這個過程、完善這個過程,就要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形成人與企業共同成長、和諧發展的局。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以主體意識的覺醒,促進企業生產力的解放 唯物論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深思熟慮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人類在認識自己、創造自己的同時,創造了財富、創造了歷史。一位人學專家曾感嘆:“天地間有許多謎,而最大的謎是人自身”。由此推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要以人的最根本利益為終極目標,但又必須落腳于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思想境界的提升和聰明才智的發揮。人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自我認識經歷了直觀領悟性認識、反思抽象性認識、辨證具體性認識三種形態。而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也伴隨這三種形態的轉接,從低級向高級、從低端向高端、從粗放向精細遞進。因此,觀念轉變速度決定企業發展的速度,觀念轉變的力度決定企業改革的力度。觀念陳舊、滯后,企業不可能創新超前。建設學習型組織,轉變思想觀念,是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的首要任務。而觀念文化的建設應著力解決價值取向、思維模式、思想方法的問題,用科學發展觀去引領職工正確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去統領企業的的各項工作。當前,水電施工企業在加快世界經濟一化開拓市場,努力提高經營質量和經濟效益,生產經營任務十分繁重。如果還是用過去的思想觀念去面對新的形勢和機遇,去處理新的矛盾和關系,企業必將在新的歷史潮流和新的市場格局中不進自退,不戰自敗。因此,我們不僅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形勢教育和理論武裝,使干部職工的思想融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轉變增長方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環境,而且要聯系企業發展和本職工作的實際,不斷加強學習型組織的建設,通過知識與觀念的更新,進行思路的創新,力求過程的嚴謹、追求結果的完美,使職工在本職工作中變消極為積極;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變被動為主動。 二、提高員工素質,以主體智能的聚變,促進企業綜合實力的增強 人的文化力量來自人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是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一項十分重要的工程。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素質不能滿足要求、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成為水電施工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要按現代企業的要求重新審視我們各級班子的經營智能,逐漸建立與企業經營規模和資質相匹配的干部隊伍、人才隊伍。這就要求我們在職工素質工程上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系統性原則。人的素質表現在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思想品德、理論修養、專業技能等方面。素質工程既要從政治思想工作入手,樹立誠實守信,遵章守紀,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的良好風范,又要從業務培訓著力,打造理論扎實、技藝精湛、經驗豐富、能征善戰的職工隊伍。前者要充分發揚國有企業的優良傳統,發揮黨群部門的政治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把黨員先鋒工程、特別是黨員先進性教育以及黨風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營造艱苦創業、追求卓越、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后者要合理安排業務培訓的時間、項目、充分利用企業內外的文化資源,以技能競賽、師帶徒活動等載體以及因人而宜、有利個性張揚和特長發揮的的人才培訓機制和政策,全面提高職工素質。 二是層次性原則。作為公民、企業職工,有共同遵守的社會公德、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在政治素質上有基本的要求。但對不同崗位、不同職別、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來說,其素質又有不同的要求。黨員領導干部、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生產一線工人,各有各的任職條件、崗位職責。素質工程首先應滿足企業用人的需要和人才任職的需要,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和措施。按照培育企業成長基因的思路,素質工程要著重培育高素質領導班子和人才隊伍。前者以四好班子的標準為基點,著力班子的經營智能、整體功能的提高和發揮;后者以四有職工標準為基點,著力人才的知識技能、專業潛能的發揮。 三是超前性原則。素質工程要從企業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使用周期出發,超前安排。特別要及時發現和培育文化增長點,建設骨干隊伍,培育預備人才,打造人才品牌,防止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才青黃不接,用人捉襟見肘的尷尬。通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點線結合,實施人才戰略。特別要針對水電施工企業科技興企的需要,加快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應用、創新、轉化。 三、優化行為要素,以主體的文明行為,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 人的行為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環境產生需要,需要產生一定利益、愿望、意圖、欲望、目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個人意識,意識引起動機,動機引出定勢,定勢之后是行動,行動指向環境,改變環境,而改變了的環境以及在改變環境中本身也得改變的個人,又會產生新的需要、新的意識。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和智能的聚變最終要表現在行為上,由行為及其產生的結果來印證主體意識覺醒的程度和智能聚變的力度。而行為僅靠學習教育,還不能完全達到道德規范所圈定的境界,這就必須借助法律與制度、機制與政策的力量,約束人的行為,激勵人的心志。因此,優化行為要素,是人從被動文明向自覺文明提升、從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延伸的正確軌跡。 人的需求是人的行為的許多因素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它綜合了外部客觀決定因素和內部主觀決定因素,是行為的主要動因。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有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有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優化行為要素要立足于對員工需求的充分了解、理解和尊重。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當然要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為員工得到應有的需求創造條件,但同時也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企業經營的現實情況,通過對員工不同需求進行相應的調節、培養、限制、改變,使員工的行為合乎社會、企業和集體的要求與規范。 環境是形成需求的來源,是滿足需求的條件,人的需求是從人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因此,優化行為要素要營造良好的行為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員工能通過表現企業共同價值觀、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發展目標、企業文明道德的口號、標語、圖片、電視、報刊等行為文化的耳濡目染,培養良好的行為意識和習慣。 “人離人最近,又離人最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在企業與員工相互信任、同舟共濟的基礎上,但員工與員工之間的思想差異、素質差異和員工自身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不同環境中出現的思想波動和行為失衡,又決定了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必須以相應的制度保證員工行為的正確,幫助員工克服自己的行為缺陷,防止因思想的變化、情緒的波動出現的行為失范。特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來自企業和社會不良思想的干擾和侵蝕客觀存在。因此建立嚴格的制度體系,不僅對員工的行為負責,也是對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負責。 建設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是實現企業目標的重要任務,也是企業文明建設的新課題。我們要按照中央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方針和國務院國資委《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創新思路,通過發展,改善員工的生存境遇,提高員工的生活質量;通過制度文化的無情管理和精神文化的有情溝通,使員工與企業融為一體,保持一致,和諧發展,共鑄輝煌。 |